深港进出船舶实现“一次引航”,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互联网访问跨境数据流动试点顺利推进,深港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实现互联互通,深圳涉外涉港澳司法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着力强化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功能和极点带动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跑出了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度”。
“4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大湾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各项工作实行台账化管理、节点式推进、项目化实施,取得良好成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浚介绍,目前,深圳已印发推进大湾区建设任务清单,合计52项重点任务、93项具体事项。为务实推进深港澳合作,深港合作专班任务清单已全面启动,涵盖科技创新、口岸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19个专班75项任务,深澳合作专班机制及任务清单正在加快设立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在内的一批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厚积成势。
历经多年发展,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合作区已建成为大湾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前海在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5项,7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以来,《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等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深港融合发展画出了更大的“同心圆”,全面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深港青年“心联通”。
“大湾区的建设,促进了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有效聚集。人才的聚集,带来了更多探索和开拓的机遇。大湾区在源头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和资金链赋能、市场承接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也为研究院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机土壤和高效路径。”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介绍,自2020年5月研究院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科研项目为牵引的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覆盖材料科学、生物科技、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并设立了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立项225个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香港高校累计在深设立88个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孵化260多家科技企业。
随着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去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首次居全国城市“双第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王浚表示,作为国际创新型城市,深圳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新兴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并于去年6月起实施“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致力于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